科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学反思1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这个活动主要在操作中完成,从线条的顶端开始,一颗挨着一颗,并且在线条上,给种子进行排队。我把线条分别用三角形、花、正方形不能的记号来表示,以防止幼儿视觉错乱找不到线条。在活动中操作,大多数幼儿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排队操作。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一些粗浅的知识,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当我问起幼儿: 每一对的长短都一样长吗?
幼儿马上积极的'回答: 不一样长。
我又问: 为什么都是10 颗,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有幼儿回答: 因为蚕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们的队伍就排得最长。
小豪说: 黄豆圆圆的小,所以它们排得短了。
安琪接着说: 红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 看来,孩子们通过自己操作,更直观的发现了三种种子的不同。
这次活动由于考虑不周全,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材料的准备。我给每组孩子共同准备了一份操作材料,但孩子们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再加上由于黄豆等种子容易到处乱滚,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没排好,花费了不少时间,就连集体讨论时还在 锲而不舍 地排着,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事后我想到,可以用KT板,上面压上几道凹槽来让孩子们在上面给种子排队,这样种子就不会到处乱滚了。
科学教学反思2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回顾了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
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课后我想,其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有龋齿,应该提出保护牙齿的建议。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牙齿是消化器官么?在网上查证了,牙齿是器官,那么在讨论哪些是消化器官时,就应该提出口腔里还有牙齿和舌头也是消化器官。
科学教学反思3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研究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研究,并有一定的收获。完成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我在组织教学时,注意了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在课前活动中让学生欣赏一段,利用磁铁性质的电影片段,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导入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考虑到: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会有什么发现?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多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只有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前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研究磁铁,也没有提任何要求。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探索时间。
课堂中留给学生多达15分钟的时间投入“研究磁铁,找发现”的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探究结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交流中不仅让学生汇报了自己的发现,还让学生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得出磁铁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性有大小(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4.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探究活动结束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到最后,学生已没有了问题,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在结束之时,教师提出:“磁铁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希望大家课下继续研究。”让学生带着浓厚的研究兴趣离开课堂,使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总体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以后教学中改正。由于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个别学生有漫无目的的瞎玩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在学生需要时给于适当的提示,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反思4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消化需要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
《食物的消化》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人体学 ……此处隐藏8258个字……/p>
2、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不知为什么,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在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乐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现象与他们无关。而且存在这种现象的幼儿大多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是年龄因素还是我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没做到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试着介入了他们的'活动,尝试把他们引到探索活动中,可是小孩子们很执著,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而且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此刻,我应该再次介入吗?我犹豫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忘我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愈战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种物体想出了若干种改变沉浮的办法。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出现了各组方法雷同的现象。
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另外,活动时,我只注重对幼儿提出探索的目的与要求,忽视了行为教育,导致有的幼儿袖子弄湿了,有的将水弄到了地面上……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科学发现为依据,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层层深入、脉络清晰地设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运用观察、讨论、交流、操作等学习方式把幼儿带入探究、发现的世界中。较好的体现了主题活动课程在实践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的特点。
科学教学反思14《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每一个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种角色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
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 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 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
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总之,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不能仅仅把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学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科学教学反思15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并理解知识。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如《造一艘小船》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船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那艘船载重比较大。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实验等方法,进行比较,学生找出了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了解沉浮的概念。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总之,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