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谈谈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约,将西属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根据以上两个条约,西班牙独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葡萄牙则将亚非狂妄地纳入了自己的殖民范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从这一次瓜分中,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所凭借的是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力统治、海盗式劫掠和欺骗性贸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是它侵占了地域宽广、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广大地区,这充分体现了军事技术、武力威胁在当时的绝对作用。
第二阶段:17世纪初—18世纪末,英、法、荷对世界的瓜分,最终是英国取胜。
1581年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荷兰,以商品和大炮为武器,沉重地打击葡、西的殖民势力,并取代了西、葡。与此同时,英国积极向外扩张,并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随着自身势力的膨胀,英国几次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从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是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随后,法国起而与英国竞争,最终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稳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大帝国。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英国时代”。
从这一次对世界的瓜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两国,以及英国打败法国,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封建制度。同时,英、荷之间,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最终是以工业资本为基础的英国战胜了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荷兰,从而体现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必然胜利。可见,在这时期的争斗中,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武力和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与俄国对世界的瓜分与争夺。
俄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对外进行侵略,最终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满足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需求,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阿富汗、缅甸、中国等地,对新生的拉美国家也加紧了经济渗透。俄英之间,争夺最激烈的要数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俄国,维护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时也暴露了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单纯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四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4-1910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质。
德、意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与老牌的英、法等国家展开争夺,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经过四年多的争夺,结果是同盟国失败,他们不仅没能瓜分世界,而且连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领土都被协约国一一瓜分。俄国则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则趁此机会,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在综合实力上,仍屈居于英法之下,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个典型史实。
从这些国家的失败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经济优势已失去了决定性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须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德虽然在经济方面位于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综合国力上还赶不上老牌的英法国家,所以在争夺中失败。
第五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美国和苏联对世界的瓜分。
“二战”期间,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后,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其影响,中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二战”后,随着西欧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国控制着华约和北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针锋相对,不断争夺,瓜分世界。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在与美国的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中拖垮了经济实力,导致综合国力的衰退,所以最终是以苏联失败、美国胜利而结束。可见,在综合国力方面,经济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龙头,是整个综合国力强与弱最直接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 ……此处隐藏24933个字……、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反思四: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3沈丘一高中自20xx年开展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改。两年间,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高校和和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现将笔者在工作中进行历史教学革新的探索与感悟做一归纳反思。
一、《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性分析
虽然目前的新课改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但是不少教学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模式的束缚,对于组织教学依旧不用采用新课改的精神。对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解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深入了解高中历史的特点、主要内容等,帮助教师了解其中的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思想态度转变。同时,对于《解读》研读的加深,还有利于进一步吃透课程资源,创造一定的历史情境,启迪学生领悟历史的变化过程,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
二、新课改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差距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历史在中招考试的时候属于开卷考试,所以初中对于历史等课的教学并不重视,大多数学生只是大致的给学生划定一定考试的范围,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自己亦不重视。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得到初步系统的历史训练,历史的水体系结构不能满足高中教学的要求。因此,开展新课改的时候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甚至连最初级的朝代顺序都模糊不清,如此的知识体系显然不可能对于比较深入的历史理论透切了解。比如,在讲述必修1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之时,就要求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的薄弱,已经成为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
(二)教学内容容量大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
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偏多,必修课每学期在25课时左右,在加上学校选用的是"北师版"的教材,教师如果想透彻的讲述教材,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清晰的了解,教师在授课之时必须要补充大量的内容,内容之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是历史课时一周只有两节,这就导致课程的进度缓慢,教师在补充相关的内容之后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如若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则必要的内容补充就无法进行。
(三)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现实的压力之间的矛盾
新课改主张"以学生为主",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历史教学。但是教学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又会面临"如何引导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保障,在本来就很捉襟见肘的有效课时里,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多余时间来供学生思考探究。所以,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就处于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认知一定的历史规律;同时高中生又会面临着日益紧迫的高考压力。所以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虽好,但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实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使学生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刨除旧有的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种新的学习教学理念。历史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的历史基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对于当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等具备一定的认识,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构建初步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二)教师之间加强合作,革新备课形式
1、历史最新的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与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
2、强化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历史组成员每周都应集中在一起,为将要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加以讨论,对于如何实现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攻破重点难点以及如何更好的现实教学效果加以讨论总结,并对以前所学的内容的经验以及疏忽之处加以更正等。这样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大致可以得出所要讲习的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然后在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想达到此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让学生融入课堂,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置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开动思维,认真的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并对于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关联体系。
结论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所以需要在理解新课改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正,通过改进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内,获取历史知识,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历史新课改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创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