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03 22:41:08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1

今天的展示课,我上的是《孤独之旅》,因为前几次老师们评课的时候说,上了课,一评,对老师们的作用并不大,最好几个老师反复上一课,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大家都表示赞同,当时我们就决定,九年级六个老师上两课书,一二三班的上《智取生辰岗》,我们四五六班的上《孤独之旅》。上了下来,自我感觉在课堂的把握,学习方法的指导上面都还做的可以,但教学进度的把握却很成问题,本来准备的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速读理清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品读体味语言的四个环节只完成了三个环节。老师们评课也说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再次静下心来想一想,理了理思绪,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备课不足。本课读完要几分钟,自己没有仔细地尝试,心里没底,致使开始让学生阅读时,学生一字一句地读,花费了十几分钟,而自己安排的是八分钟。这样打乱了后面的教学程序。

二是布置任务时方法指导不够。第一个环节,学生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不需再一字一句地细读,但我在教学时并未指明,学生没有明确,所以时间自然就浪费了。

三是自己的效率意识不强。总想每一个细节都解决,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比如概括文章内容,仔细的在方法上指导,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现在想一想,如果我在这些环节上把握的好一些,课堂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但这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只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这几个细节了。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的重点)

二、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

[基本理念]

紧扣本单元和小说的主题,立足大语文,彰显语文味,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教学思路]

①、课前发放课文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歌词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有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张雨生的歌曲《大海》。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点名学生唱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这是哲学上存在论的探险(徐妍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由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板书:杜小康)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设计说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疑,由小说的情节要素入手,整体把握文本。设疑时采用连续性的发问,注重思维的连贯性;设置悬念,深入文本,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点击幻灯片),这是一副来自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设计说明]:采用直观式教学,以课文的插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提问: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笔者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诵体验、推敲文中字词句、填补语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 ……此处隐藏18849个字……课堂的主人。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学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悦。

3、从多媒体使用上看,仇老师不喜欢花哨的东西,但只要和文本切合的好的歌曲、影视或图片,她都要好好利用,比如在本节课用到的芦苇荡图片以及在课前播放的歌曲《重头再来》,导入新课时插入电影《草房子》相关的视频,这都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多感官并用去感受文学的美!

当然,经过细品与反思,我们团队也发现了这样那样不完美之处:

1、课堂时间安排还不够充裕。在给学生速读概括,找关键语句方面用的时间较长,学生抒写自己内心感受后展示的时间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2、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3、由于疏忽,在设计拓展作业时:如果你是文中的杜小康,想给老师、爸爸、妈妈、同学……写信,情书孤独之境时,意外的将爸爸也打进课件里,如果爸爸、妈妈直接换成亲人会更好。

4、仇老师在偶发事件处理上不够妥当,男生不敢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会没关系,重在参与,然后再让男生回答。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团队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1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我在讲这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敢想敢说。真可谓是活而不乱。然而,用心观察便能发现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我的这节课在起初的设计上,并不愿意把“孤独”的心情一直笼罩在课堂上,所以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使学生走进孤独---承取孤独----享受孤独,在每一个环偵,我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甚至作为老师,我本身就有点逃避了孤独。这节课比较轻松和愉悦,甚至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在笑声中度过的。孩子享受到了走出孤独的喜悦,板书的创新设计,拓展训练的游戏设计等,使孩子感受到了乐趣。充满了新鲜之感。但是对于课本的双基问题,就显得比较少。课后我仔细寻找了原因。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的课堂容量大,可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就出现了课本知识讲解的很少的情况。课后仔细想想。在某些环节可以压缩设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就是我太注重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了,忽略了课本的内容,一味的达到情感价值态度观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双基的培养。我反思的.结果是: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许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孆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生举手踊跃而思维肤浅

课堂上,举手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在这节课上,我提出了问题:请学生找寻主人公杜小康生活艰苦孤独的句子,其中有一名同学很迅速的举起了手,回答到:鸭子向天叫了几声…”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笑了。这是描写鸭子的句子,并非是主人公的语句。课堂上孩子们举手踊跃。但是思维没有建立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之上,所以出了一个大笑话。

因此,为了提高交流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虚心接纳,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以上这两点,就是我这节课之后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使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对课本的深入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15

今天我们杨特工作室的学员听的是深圳东湖中学徐萍老师的常态课,徐萍老师教的是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徐萍老师在多媒体泛滥的情况下,大胆地舍去多媒体,实在是理智的、有自己追求的教师。她的课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是扫清字词障碍,二是概括人物形象,三是分析人物形象,四是品人物语言特点。许老师的课环节十分完整,但因为面面俱因而显得所有问题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每个环节的平均有力就显得重难点不突出了,因而引起了我的诸多反思:

(一)我们的语文课是否每节课都得面面俱到呢?

其实在《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里就提到“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而我觉得我们或许不应该为了教学的完整而面面俱到,教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解读,找到自己要突破的重难点,从而想办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教有所破,从而令学生学有所获。像本文曹文轩通过写杜小康在于父亲一起放鸭,鸭子失踪,杜小康在寻找鸭子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杜小康经历了孤独害怕——到认命消极——最后积极乐观的故事。本来主人翁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是全文的重点,假如老师能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杜小康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那本文的难点与重点就突破了。人物形象也就十分鲜明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二)、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否要有指导性?

我留意到徐老师对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的评价,有两句话一是:“我觉得他写得很美。”二是:“他写得很细腻”。对学生的回答也是用模糊语言“好”、“很好”来评价。这样的评价太笼统、模糊,并不利于学生的习得。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学会学习”是要我们老师引导的,而且老师本身就带有示范作用,这样的评价何来指导与示范作用呢?又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重要的或许并不在于我们教什么和教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与我们是怎样引领学生习得的。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