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南海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围绕第六单元训练点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定了第二课时的目标:1、了解西沙群岛海底丰富的物产;2、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3、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为了落实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由回顾课文到寻找海底物产
西沙群岛海底的物产孩子很容易找到,分别是: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作者详写的是——鱼,这样就顺势导入今天的描写“鱼”的重点段。
二、层层递进学习关键句
1、学习关键句
西沙群岛的鱼有什么特点呢?带着问题读第4段。这样让孩子从整体感受西沙群岛的鱼非常多!非常美!然后让孩子分别找出能表现鱼多、鱼美的词语或者句子,最后再找出既能表现鱼多,又能表现鱼美的句子。这时孩子们会发现这个句子就是这一段的关键句。
2、练习寻找关键句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所以我们在学习了关键句后,紧接着就在第二段和第五段分别找出这两段的关键句,以此验证孩子找关键句的学习情况,不出所料,孩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找到了这两段的关键句。第二段的关键句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添加关键句
如果说第四段是学关键句,第2、5段是练关键句,那么第三段就是运用了。孩子在找第三段的关键句时出现了畏难情绪,举手的时候也是犹犹豫豫,回答问题的时候吞吞吐吐,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怎么觉得这段好像没有关键句呢?我告诉孩子们先把问题放一放,我们来观察一下第三段,第三段有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珊瑚、海参和大龙虾,然后我就问孩子们我们可不可以把它们的次序调换一下呢?孩子们一时难以决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让孩子们分队读,北队读第一句珊瑚,中队读第二句海参,南队读第三句大龙虾。读过之后,让孩子打乱顺序再读,结果孩子们发现三句话分别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生物,它们是不分先后主次的内容放在一起的段落,却没有一句话能统领整段话,像这样的段落就是并列段式。
在孩子们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引导孩子们给这一段增加关键句。虽然有点难度,但孩子们还是能给这一段增加了关键句。我觉得如果孩子会增加关键句了,那么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就成功了一半!
三、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1、学习作者观察鱼的方法。
首先我以第四段为例,让孩子欣赏完本段的鱼之后,我问孩子们,西沙群岛的'鱼有3000多种,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这四种鱼呢?孩子们很快回答:这四种鱼很有特点。我顺势引导,那么作者是抓住什么写出鱼的特点呢?我出示相关句子,孩子们很快发现,作者抓住了鱼的“颜色、样子、动作”来写的。
2、观察鱼的特点,并进行练写一句话。
随后出示视频“鱼”片段,我要求同学们也从鱼的“颜色样子动作”这三个方面有目地观察鱼的特点,并进行练写一句话。
3、小组合作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
在找到第四段的关键句后,我相继渗透写法,那就是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接下来就开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说一段话。第一句关键句大家一起读,有的——就读自己写的描写“鱼”多的句子,这样让孩子合作完成一段话,大大降低了难读。
4、课后写第一幅图,独自完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不管是找关键句,还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我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最终达成目标。
不过,在学习第四段的时候,我让孩子一边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鱼,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巩固一边读一边想象的能力,又让孩子明白这一段都介绍了哪些鱼。令我没想到的是:有些孩子是根据这段描述的想象的,有些孩子完成游离于本段之外,这是超乎我的想象的。我想不如换一种表达方法,直截了当向孩子提问,这段话介绍了哪几种鱼,分别是什么?这样孩子或许就不会模棱两可,就能直奔主题了。
所以我们今后的课堂不能像空中楼阁,设计问题时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才会接地气,有生命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2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上的这是第一课时,本课时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的“意味”。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3《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 ……此处隐藏12306个字……学生能体会到文字所描绘的那样充分深刻,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诵读体会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所以,在备课时我利用网上资源,查找了很多珊瑚、海参、大龙虾、贝壳、海龟、海鸟、鸟蛋的图片,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千奇百怪的贝壳、遍地的鸟蛋的`图片中,感受着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看着孩子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欣赏,我知道,他们此时学到的东西比我的直接教授不知多多少倍。当我播放五光十色的海水、珊瑚、数不清的鱼的视频时,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声,这些就像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他们看到了从没见过的美景。有了这样直观的感知,学生再来学习课文语句,他们可以说是热情高涨,十分投入。我们经常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习真的成了学生的内需,他们就像一部已经发动了的机器,他们会全程主动地学,主动地探求知识。这时,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课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来设计好要让学生模仿海底的生物说一两句话的,但是由于一时的疏忽,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本来在我的设想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喜爱这些海底动物),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锻炼胆量,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个小高潮。所以,这点缺陷成为了我这节课的遗憾,我还将会在本课的练习课让学生模仿海底的生物说一两句话。不过,“金无足赤”,在教学中,有精彩的部分,也有欠缺,只有不断反思,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取得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介绍了祖国南疆海防前哨美丽的热带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读懂每一节的意思”,这个教学目标不仅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而这篇课文各段的段式结构非常典型,有并列、因果和总分关系。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把训练归纳节意作为这一堂课的重点,以朗读作为主要训练手段。
通过反复推敲,我们进行了三次实践。第一次实践中,我们错误地将教学目标单一化,纯粹地以训练学生概括节意为教学目标,因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知识教学枯燥。将语文课上成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课,语文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上。一堂课中,学生没有任何的语言积累和运用。
第二次实践中我们虽然补充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但学生反复无效的朗读与没有估计学生的学情而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没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预定目标。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我们做了第三次修改。
1、为了解决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地进行节意训练这一问题。我们从课题进入后,请同学默读课文,说说写了哪些地点的景物。找到4个地点后,老师把所有的景物随意地摆出来,让学生按地点归类。这样做既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又能整体进入课堂教学,不像第一次备课那样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我们将第二次实践中设计的'三次自由读,前二次改为快速默读,因为学生已有了预习的基础,可以让学生一目十行地快速读,按要求找到相关内容即可。第三次让学生看着黑板上凌乱的小卡片默读,一边读,一边归类。这样的三次读只须5分钟,比原来减少一半时间,而且,读的方式不同,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我们觉得课文的第三小节结构清晰,语句优美,在整篇课文中具有代表性,学生也容易概括,因此把概括节意训练这个教学重点放在第3小节,其它小节的节意我们决定放在其他课文中有机渗透。这样做就避免了一堂课中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什么也学不好的弊病,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字、词的指导与积累运用。如在第2小节的教学时,我们觉得学生理解“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这句话是个难点。于是,我们画了三幅图,通过直观图片,使学生明白海水交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在一起的交错。又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懒”字学生极易写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强调了这个字的字形。
3、除此以外,我们重新设计了两次语言实践活动,把第一次由原来让学生以“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句话作为总起句,用自己的话说说美丽的贝壳,改为有坡度的说话训练,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用些修饰词,能力差的同学说得简单些也行,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言实践者。第二次是学完了课文,我们在黑板上贴了一幅海底世界图,还将一些海底动物图片贴出,让学生作小导游,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介绍画面内容,学生兴趣倍增。通过介绍,不但使学生积累的语言得以运用,更使他们自主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通过这次的三课二反思活动,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得到了几点启示: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在我们常说的课前备课这一环节里,不能只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不能以老师自己的想像来替代事实。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如果教师把上课作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计来作出回答,那么学生就成了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谈不上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了。因此,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其成长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在三十五分钟内都能受益。
2、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多元化,而不能过于单一、片面。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过程,不能只注重知识上的分析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各条具体目标的达成,要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整体。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大都以课目标的形式体现。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为一个圆球,形象地说明了一篇文章具有极强的整体性。我们知道,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载体,但却不是字词句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听说读写训练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一堂语文课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的逻辑性、高度的和谐一致的整体。
3、应关注突发问题的调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够在备课时预测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其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发挥。因此,我们觉得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不能紧张害怕,不能设法去防止问题的出现,而要积极灵活地去控制。先要去衡量一下这是个什么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需要解决的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教学任务,解决到位;不必花时间的可以一笔带过,避免在课堂上没了主意,跟着学生越走越远。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而是通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重视积累逐步形成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