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如何做到长文短教,让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这是我很想要去突破的一个难点。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尝试着这样去做:
一、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什么是“草船”?/为什么要借箭?/谁用“草船”借箭?/用“草船”怎样借箭?……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的“草船”指的是什么?
生:把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这就是课文中“草船”的由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汇总、提炼问题,解决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学生阅读文本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要做到长文短教,我指导学生从大家提出的众多的疑问中提炼出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借箭?(故事的起因)
2、怎样借箭?(故事的经过)
3、借到箭了吗?(故事的结果)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会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而在解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又可通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思考:是诸葛亮的什么让周瑜自叹不如的呢?由此可以过渡到感悟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学习:诸葛亮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即知人心;诸葛亮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识天文,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可知他晓地利,再加上他周密安排,巧妙部署,使得草船借箭成功。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周瑜最后自叹不如。
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对课文进行解读与赏析,将篇幅较长的故事化繁为简,实践证明这的确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三、复述故事内容,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还不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这对聋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训练方式。
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聋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勇敢尝试,大胆创新,用适合聋生的方法教他们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 ……此处隐藏10843个字……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但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 ?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 ,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 。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