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时间:2025-07-31 07:17:05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老爱亲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1

季学孟,男,1934年12月出生,济宁兖州人,现为兖州区龙桥街道办事处薛庙村村民。多年来,季学孟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左邻右舍每次提起他时,都赞不绝口,说他是一位默默付出的"大好人".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孝心和爱心感染了村里每一位村民,成为了大家争相学习的好榜样。

悉心照顾,让老人安享晚年

作为家中长子,照顾自己年迈老母亲的重担就落到了季学孟的身上。多年来,光是在母亲的饮食上,季学孟就下了不少心思。他自己省吃俭用,为老人准备的每日三餐却尽量做到营养搭配合理,让老人吃的舒心,他还经常给母亲买些营养品滋补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让母亲"随着性子来",从不惹老人生气。老人年纪大了,时常担心自己年老体弱成为儿女们的包袱,性格有些孤僻。季学孟就尽量和老人多交谈,拉些家常里短,让她在亲情的包围下消除性格的孤僻。

母亲晚年多病,季学孟就在病床前衣不解带地悉心照顾,为老人穿衣、洗漱、端屎端尿、洗衣洗床铺。他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苦,毫不厌烦地照顾着老人。母亲因为上了岁数,时常话多唠叨,有时候言语还很难听,每当这个时候,季学孟从不跟母亲计较,从无一句怨言,直到母亲于20xx年2月17日去世,终年95岁。

孝敬父母、尊敬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正是季学孟这种默默付出的孝子之心,才使得老母亲安享晚年,得以高寿。

相互扶持,与老伴共谱情深

1969年,当时年仅20岁的郭书兰嫁给了35岁的季学孟。郭书兰智力上天生有些缺陷,常常自顾不暇,更不用说照顾家庭了。但是,季学孟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妻子,15岁的.年龄差距使得季学孟一直把郭书兰当做自己的妹子对待,两人多年来始终相敬如宾。

郭书兰患有智力障碍,季学孟便经常和妻子说话,教她如何与人沟通,妻子听不进去,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妻子大小便总是弄自己一身,只要妻子身上一脏,他就给她洗澡换衣服,有他在,郭书兰的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他还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妻子吃饭、穿衣服……自结婚以来,季学孟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方方面面都对其悉心照顾,让她吃饱穿暖,生活无忧。

季学孟照顾智力残疾的妻子近50年,细心和爱心感动了左邻右舍,这是一个伟大的丈夫,他对妻子的爱比任何人来得执着深情,也正是现代社会需要传递的爱亲正能量。

无悔哺育,送儿女步入幸福

季学孟和郭书兰育有一双儿女,老伴智力上有残疾,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不用说照料自己的儿女了。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是季学孟独立将自己的儿女抚养成人的。

儿子和女儿的降生为家里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在这个幸福的家庭中,孩子们一天天的健康成长起来,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儿女智力上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经鉴定,两个孩子均是二级智力残疾,这对季学孟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打击,他一度对生活产生了心灰意冷的情绪。但是,伟大的父性支撑着他坚持了下来。

季学孟在照顾老伴之余,既当爹又当娘,一日三餐煮饭,搞卫生,洗衣物,全是他一个人。晚上睡觉前,细心的他更是二十年如一日,形成一个雷打不变的习惯:检查儿女是否盖好被子,窗户关了没有。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安全问题,季学孟从不敢轻易出远门,如果实在非要出门,他总是千叮万嘱地向邻居寻求帮助。有时儿女出现叛逆、不顺从行为,或是发脾气、捉弄他人等举动,季学孟总是会耐心地去劝导他们,并挨家挨户去道歉、解释。

对于季学孟来说,时常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自己有一天老了,孩子该怎么办?他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自己的一双儿女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经过他的努力,儿子季凤军娶了现在的妻子薛月梅,虽然儿媳妇也是二级智力残疾,但是好在两人能够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女儿季凤娟也嫁到了外村,并育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季学孟用无怨无悔的付出带领儿女走出了命运的阴霾,大踏步地迈向了自己的幸福。

就是这样,季学孟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孝老故事,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爱亲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孝老爱亲乐章!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2

王立梅,开城镇都督村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七年如一日服侍患有心脏病的公公和孝敬尚在人间的婆婆。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六店街道。自与丈夫结婚以来,她和公婆的和谐程度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婆一直把她视如己出,从未把她当作儿媳看待,有些话宁愿对她说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女儿们,立梅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贴心人。

20xx年,身患心脏病的公公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在众多的子女中,是和老人关系最融洽的三儿媳妇王立梅主动去医院照料公公,她没有在丈夫的三个姐姐和两个嫂子面前说一句抱怨的话。多年来,身患疾病的公公和年迈体弱的婆婆一直住在立梅家。公公自手术后,老年病缠身不能起床正常活动,连吃饭都要人喂,这些年来吃喝拉撒睡全靠儿媳立梅一人照料。立梅对一双公婆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生活上多方照顾,夏天买回夏装,冬天买回毛衣、羽绒服。婆婆经常腰、腿痛,立梅就给婆婆寻医问药,擦腰洗脚或陪送医院诊治,就像女儿照顾母亲一样。

丈夫徐鲁生因工作需要经常不在家,立梅不仅悉心照料公婆,还特别重视一对儿女的学习,把这个家操持得美满温馨,从不让丈夫多操心,她既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是一个善良的母亲。邻居都羡慕徐家有一个像女儿一样好的儿媳妇。王立梅的事迹不但在六店街道而且在周围村庄也传为佳话,没有谁不夸她的。都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经典国学《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立梅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在越来越文明的新农村里,这样的好媳妇就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3

xx,女,汉族,1979年2月出生,现年33岁,是xx乡街道村的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的家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家庭,上有年迈的祖母、婆婆,下有正在上学的两个女儿,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种地,全家勤劳节俭。多年来,xx用自己的爱心操持着整个家庭,她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尊敬长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广为邻里所称道,她用家庭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纯朴,用她全身心地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 ……此处隐藏16444个字……脑血管病,婆婆患类风湿病,手指、脚趾严重变形,2人均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需要照顾。XX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与婆婆一起生活,一步不离、精心照顾,从未跟老人顶多嘴,红过脸,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给老人洗衣做饭。为了给公婆看病、供孩子上学,她欠了不少债务,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面对如此生活窘境,她不管有多苦多累,总是一个人默默地付出,没有向任何人诉苦、抱怨过。30年来,XX从未放弃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她用那并不厚实的肩膀、强撑起了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家,用执着和坚韧、勤劳与善良度过了一个个难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老爱亲的美德。如今XX已年过花甲,他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人的关爱丝毫没有改变。每天清晨6点,依旧能看到XX为家操劳的身影。

用孝心和坚强撑起一个家

XX,女,汉族,出生于1953年6月,XX县XX镇XX村村民。

今年68岁的XX,是XX县XX镇XX人,每天清晨6点,她就开始忙碌了。30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拉扯两个孩子,她用那并不厚实的肩膀、用一片孝心和一份坚强撑起了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

以前,XX有着七口人的大家庭,后来各种不幸,只剩下她和一双儿女。在她儿子不到10岁的时候,年仅43岁的爱人因为患有心脏病不幸去世,35岁的XX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失去家庭主心骨对她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可她只把苦水咽到心里,面对一双刚懂事的`儿女,她选择了坚强活下去。

为了给公婆看病、供孩子上学,她欠下了乡亲们不少债务,她在这样的苦日子里煎熬着、打拼着。公婆由于没有走出失去唯一一个儿子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脾气大变,时刻要求她陪伴在身边。她每天除了按时做饭,还不厌其烦地扶公婆坐起、躺下,坐起、再躺下,天气好的时候,将他们扶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活到很晚才能休息。俗话说“久病无孝子”,但她不管多苦多累,总是默默地付出,从未向亲戚邻居诉苦、抱怨过。

屋漏偏逢连阴雨。不幸的是,在爱人去世后的第二、第三个年头,XX的公公婆婆也相继因病去世。一次次的打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面对孩子懂事的面孔,她又一次次坚强地站起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悲痛,继续为这个家日夜操劳着,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曾经人口兴旺的大家庭,没有拖累乡里乡亲,更没有放弃供孩子上学的信心和希望。

失去亲人的巨大打击接踵而来,20xx年,唯一的女儿因脑出血不幸身亡,这让XX心力交瘁。20xx年11月,她因心脏供血不足和肺栓塞在XX心脑血管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医院多次下病危通知,出院后,医生嘱咐她千万不能劳累,要定期检查。至今她仍然在吃药治疗。

苦尽甘来,30年过去了,如今儿子儿媳参加了工作,20xx年10月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孙女。每天清晨,依旧能看到XX忙碌的身影,以及时不时传来的爽朗笑声,她对一切都充满信心,继续为这个家操劳着。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15

我叫×××,家住××镇水泥预制厂,在××一中工作,上有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五十多岁的父母,全家总共有八口人。多年以来,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方面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下面就几个方面作以下汇报:

一、孝敬父母

我和妻子潘柯是XX年初结婚,至今已有四年了,一直和父母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我门是这样想的:父母岁数都大了,他门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我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但我门绝不能因为生活好了而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是他门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门成人,是他门带我步入社会,教我怎样作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作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门的良知不但仅埋再心里,更重要的是落实再行动上,精心赡养我门的父母与奶奶。奶奶从年青时身体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几次院,爸爸工作忙,每当这个时候,都是我第一个带奶奶去医院,尽管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每次都是坚持到奶奶病情稳定、痊愈后才离开病房。今年夏季的一个傍晚,天上的雨哗哗的下个不停,突然听到我的妻子焦急地喊:"您快来呀,咱奶病了"我立即赶到奶奶的房间,看到奶奶吃力地低这头,呕吐不止。我没有再多想,立马撑起雨伞,找车把她送到了医院,楼上楼下拿药、输水,一直忙到下半夜一点多钟,直到奶奶病情稳定下来,这才喘了一口气。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和妻子、女儿讲,不能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门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门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某些误会。所以结婚几年来,一家人关系一直很融洽,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好心就有好报,我门对父母、奶奶的精心照料,同时也换取了她们对我门儿孙的疼爱,每当工作都忙的时候,父母总是能给我门烧好开水、作好饭菜,奶奶还能照顾好小孩子,使我门安心工作。

二、兄弟团结、妯娌和睦

我们堂兄弟六个,虽然都已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我门是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总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我门都是争先恐后地孝敬她们。比如:每当奶奶住院交药费的时候,我们兄弟六人都是争这去交钱,争着在医院照奶奶。我们之间相互谦让、相互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对待对方,每年孝敬父母赡养费都是多给。您敬我一尺、我敬您一丈,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从不因一些锁碎的小事而破坏家庭和睦。有些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闹矛盾都是小事引起,他门之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什么也没得到,到是受到了别人的指责,是背着不忠不孝的'骂名,最终走上法庭。我门要本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本这吃亏是福的心态。这样才能处理好他门兄弟之间、我门妯娌之间的关系。"这些年来,正是她门的高风亮节,大仁大义的作法,使我门这个大家庭和睦幸福,让四邻羡慕,并且的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三、邻里关系

我的家住再一个不太大的院子里,周围有零几户人家,这些年来,我门家从未和邻里产生矛盾,大家都本这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原则,一家有难、多家支援,把邻里关系处理的很不错,我门有一个邻居是从外地搬来的,家境较为贫寒,他的儿子经人介绍毫不容易找了个对象,但家里穷的连见面礼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我给了他二千钱才应付过去,后来结婚,照旧拿不出钱办喜事,为成就这对青年的婚事,我再一次毫不犹豫的拿出二千元钱来,帮他门办了婚事,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感动得他门的老母亲逢人就讲、见人就夸,讲我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四、遵纪守法

我们一家人在工作、生活等社会活动中,总是能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村规民约,积极交纳社会公益款,从未出现过任何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也多次被评为××一中党支部的优秀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有为的青年,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关心老人,是我们年轻人应该保持的优良传统,我也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比起好的家庭来还差得很远,今后还要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