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学前就要设计好引导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收集关于1927年前的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从事革命工作的危险性及李大钊同志的生平的资料。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重点在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李大钊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竟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李大钊同志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这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人化悲痛为力量。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2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不足之处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习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精神;
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如下几个环节处理比较成功: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课堂伊始,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后,我就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那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其次,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通过学生的课前搜集和课件内容图片介绍及对课文“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我教学本课的时候,其一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如父亲在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问题的含糊和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的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对比的作用;其二是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我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内容上的联系,体会到前后照应的好处。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地方。从而体会到前后照应的作用。
本文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遗憾,一是课文长,课前没有很好预习的学生,被老师同学牵着鼻子走;二是部分同学没能做好收集资料的作业,在交流中缺乏主动性。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4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应注重体验与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涵。如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对话,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教师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的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点,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可以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也可以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即兴表演等一系列阅读活动来实现。通过朗读、想象,谈感想,谈心情等教学环节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 ……此处隐藏6477个字……板书不够细心。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精华,而我却将要点没有很好地写在黑板上。
2、长文短教的技巧还很欠缺。这是一篇回忆录,应该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个方面的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法庭上”这一部分,而我却没敢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3、如郑校长和几位老教师所评价的那样,我的课堂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连句成段。这一点是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的。我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引,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表达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13《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一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自读课文后,多数能够概括出课文的内容,结合字典理解课文的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二课时主要结合李大钊言行的句子,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钊面对死亡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气概。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发言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还有的同学采取等待的态度,等别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老师还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就越俎代庖,唱独角戏。这一课老师细致地备了课,准备得非常充分,为什么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思维狭窄,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是学生朗读得不够充分,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没有推敲重点词句、精心研读吧?也可能是老师没有想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吧?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大量阅读革命书籍,让足够的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感化他们,再去开讲这一课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吧?也许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得过于幸福,根本体验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尽管结合了李大钊的被捕后的资料,凶恶的敌人剥去了他的十个指甲仍然没有向敌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数同学面带愤恨,多数表情冷漠,没有激情。总体的感觉就是学生对英雄的大无畏气概领悟得不够彻底,课堂上能够根据重要句子发表意见的只有赵琳、刘彦平、商梦瑶、牛楠楠、牛林杰几个同学,要不是他们几个起着引领作用,恐怕难以完成任务。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表达方法,小组内在讨论时意见一致,能找出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句子、段落,但是为什么这样表达,多数同学还是说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课时,没有在读中感悟李大钊的高贵品质。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解决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一得一惑
今天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理想。(原本我还怕学生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难以体会人物的品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然后让他们用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找出能够表现出李大钊高贵品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给了学生大约十五分钟,他们大多数能准确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最后统一整理出李大钊有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忠于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给他们方法,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这课的学习来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主线,给学生明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去找出课文的关键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学生是能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个目标却进行得很不顺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而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但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用范读,用讲解等方法,学生就是无法读出那种基调,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读得平平淡淡,象一锅没放盐的白粥,怎样品都缺少味道。最后,只好带着这一遗憾下课。
反思:这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朗读训练,按理说应该顺理成章,可是为何学生总是读不出语气呢?我试过给学生解释,试过范读,也试过叫学生个别读,个别读时有一两个学生还是读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讲读,又让人听得摇头了。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真想听听其它老师的指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14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小孩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 “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紧扣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一词,展开教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会更有帮助。
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习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15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 "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