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14 20:29:10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好处上讲,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转换。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建立空间观念。为了便于两种变换的比较,我们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同时思考到二年级的学生理解潜力有限,所以将“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教学目标放到下一节课。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适切的。根据新教材的改革精神,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互相合作,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从身边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必须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孩子身边选取超多熟悉的、唾手可得的学习材料,如风车、陀螺等玩具,文具盒、课本等学习用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舞蹈,鱼儿,本地寺庙大殿平移的新闻报道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平移和旋转,在玩中体验平移和旋转,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让学生参与超多的体验活动,认识平移和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透过有好处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状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齐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透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难点处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的冲突,探究图形的平移距离

针对“数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一难点,我们创设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鱼妈妈和鱼宝宝同时从同一齐点向右平移不同的距离(鱼妈妈移动后的尾巴与移动前的鱼头之间有三格的距离,鱼宝宝移动后与移动前头尾相连),在数鱼妈妈平移的距离时,多数学生误认为平移前后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为平移距离(即3格),紧之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数鱼宝宝平移的距离(平移距离为0,即没有平移),结果与学生实际看到的现象产生矛盾,从而否定原先的方法。然后再透过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构成正确的方法。

四、把学生置于优美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课堂的魅力,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宜人的“绿色”课堂生态环境和鲜活的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中,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舞蹈、动态的课件演示、真实的新闻报道、师生互融的自由对话、充分展示知识构成的细微过程,构成了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佳境。学生在此氛围中,受启发、激灵感,欣赏美、创造美,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然,这节课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同行和专家们能不吝赐教,给予指正,谢谢!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2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教材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让学生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呈现出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教室门的开与关、电风扇的转动、拉抽屉、闹钟指针的运动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更加浓厚。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旋转木马、摩天轮、太空火箭、青蛙跳,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三、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材。本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非常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我们可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平移或旋转以及其他学习活动。在教授这部分材料时,我做了以下尝试:

1、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相连。在设计这门课时,我选择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打开风扇、关上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时针和分针的旋转,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感受到平移和旋转,并认识到数学是如此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观看书中的主题图,看到缆车沿直线索道滑行、国旗沿旗杆缓缓升起、直升机起飞时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 ……此处隐藏8119个字……看那不会动的课本,让学生更贴近生活,感知运动。

三、从点开始,解决平移问题

让学生学会区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教会孩子怎样画平移图形,而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层层深入,从点——线——面,一步一步的往下。在点的教学上,我不仅仅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并在黑板上演示,再在电脑上演示,有了这三步,归纳出点平移的要点。而线的平移,我先将线转化为点,再让孩子来说怎么移,最后用电脑演示。面则转化为线,线又变成点,最终都回到点的平移。就这样,孩子清楚的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先移点再连线。而对于数图形平移了几格时,直接在孩子建立了平移图形的表象上,让孩子来完成,而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答案都出来了,但也有正确的答案,我让他自己来描述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孩子来教孩子,教的孩子更自信了,学的孩子更认真了。所以在有些问题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自己来说,有时比我自己说上一百句都还要管用。就这样,本节课的难点也被我一一突破。

四、总结回顾,知识升华

在总结时,我让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孩子能说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点,并能说出画平移图形时要先移点再连线。最主要,我在最后还设置了一道思考题,这道思考题是让孩子来看看火车停下时,哪节车厢走的路最长,说了是思考题,但有的孩子比较轻率,胡乱猜,并没有进行思考就直接判断,在这里我提醒孩子要思考,看看每节车厢走了几格之后再来判断,有了思考过程后,孩子恍然大悟,每节车厢走的路程是一样的。就这样,孩子对平移图形的方法又得到了一个提升,也间接的提醒了孩子凡事不能轻易的去对待,凡事都得认真仔细的对待。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我对自己的这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再上的话,我在自己的语言上会进行修改,让孩子不钻我的空子,并且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这是他们自己学习的领域,得给他们更多更广的空间。

《平移和旋转》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P41、4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

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

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 情感与态度: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和旋转的思想方法。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4

关于平移和旋转教学的思考

平移和旋转这是第三单元的数据。本单元将图形的转换(如平移和旋转)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数据,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探索和理解空间和图形。由于生活中存在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教学中,我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1、围绕学生展示丰富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在“平移和旋转”中,升旗和房子的.平移让学生感觉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他们身边,而图形变换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在实际操作中,识别平移和旋转,并能够在方格纸上绘制已翻译的图形。在课堂上,我们安排了“动、动、画、做”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图形转换特征的体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潜能,而且可以为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个平台。

3、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欣赏和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和展示美,让学生认识到通过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实际上可以获得美丽的图案,从而初步形成用简单控制复杂的思想。这可以愉悦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学生热爱学习数学,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较好。它再次证明了“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5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两种不同方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教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

平移和旋转对学生来说这种物体运动的现象是观察得到,体悟得到的,因此我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设计,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将无意认识有意化,无序思维有序化。在课堂上,我先做了一个推桌子的动作,又做了个拉窗户的动作创设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出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移的运动特征,从而揭示平移的概念。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物体平移的过程,又出示方格图,并自制了小房子的教具,在方格纸上平移房子,房子运动时,对应点、对应线段比较清晰,且非常直观,学生容易把握平移的特征。课前学生也准备了格子图和小房子,学生通过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平移的运动特征。

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猜测平移的格数,大多数学生都会猜4格,因为两座房中间空了4格。我并不否认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小房子移一移,自己得出结论:向右移7格。再让学生脱离学具,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来数?激发学生思考数平移格数的优化策略。最后得出结论:数一个图形移了几格可以找图形中的一个点或一条边,看它移动了几格就说明这个图形移动了几格。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小房图平移的格数,再放手让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碰撞中自然地想要探究正确地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随后,再根据动态课件,教师适时引导:要知道小房图平移了几格,先要定标准(可以是一个点),再看这个标准平移后对应的位置,数出中间的格子数,就是平移的距离。让学生在书上任意选择不同的点数一数,再交流,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一过程,细化了操作方法,使学生对平移的距离有了较好的认识,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练习,要求学生画平移4格后的小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答案也是多样化:可以是向左、右、上、下平移4格后的小船,也可以是先向右平移1格,再向上平移3格等这样的两次平移。通过拓展练习学生对平移这一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感知旋转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风扇,风车等动画,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旋转”现象的特征——“物体绕着某一个店或某一个轴转动的运动方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在教学前深入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之后,根据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可以重新组织教学素材,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遗憾的是教学中学生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没有很好的把握。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