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勇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勇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具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教学方法】
情景探索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
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⑴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 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脉络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境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六、总结
通过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对课文中的小花傲风斗雨的精神一定有所感悟,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初见草地……失望
见到花儿藏着……吃惊
离开前仍不见花儿……遗憾
勇气教学设计2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如何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如何让语文的本位加以突出?如何使语文教学不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值得深思的。具体到课堂设计上,就要考虑如何对教材裁剪切块,如何设计紧扣教材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文字训练。朗读、感悟、语言实践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三者有机融合,方能体现读的层递性。而感悟的灵魂是丰富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为此,我设计三个层面:初读感知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视像;精读把玩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由语言充实视像,让语言和画面有机交融;研读体会情感,感悟情与景的交融,从而丰富视像。
第一教时选取三个画面,将文字、画面与情感读向纵深处。而情感的把握,只是感悟其因不同画面而产生的变化,不追求其终点——震撼。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的,也是我在设计中对于语文本位意识的重视。
二、预设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感受四月的维也纳留给作者的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感受情与景的交融,领会语言的精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画面、体会情感。
难点:感悟语言。
四、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1、了解班级中喜欢绘画、音乐、看书写作的同学。板书:绘画、音乐、文学
2、你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充满情感。因为这些艺术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
3、说到这三门艺术,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著名作家,他酷爱绘画,又精通音乐,他就是冯冀才。我还想起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爱好者的圣地,那就是维也纳。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三次来到这样一座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用语言描绘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其中一个画面描绘的是4月的维也纳,作者被一样东西所折服,所震撼,那就是——花的勇气。
4、指导读题。
5、作者是个绘画高手,他的文章往往有一幅幅图画。那么,4月的维也纳,作者又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这几个画面,多读几遍,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这几幅画面来。
2、交流: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三)研读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作者看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他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一切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仔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在看到这三个不同的画面时情感有什么变化?有的可以直接找书上的词语划下来,有的要用心去体会。
2、交流画面1
(1)交流情感:失望
(2)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失望?
①“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理解:泛滥 猜一猜本意 河水为什么会泛滥?这儿怎么理解?
指导朗读,着重是“非……不可”。
②“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绿地怎么会寂寞呢?
补充:五月的维也纳 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填空:在作者眼里,这是( )的绿地。
3、交流画面
(1)这绿地真的如此寂寞吗?( ……此处隐藏24734个字……,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设计意图:可通过引读,重组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作者反复衬托的写作手法,“花的勇气”正是在“冷风冷雨”的历练中成就的,这正是揭题部分所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是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心之处,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五、拓展作业
1.作业:
(1)我会写:吕、滥、厘、刷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乏味、辽阔
清晰、孤零零、清香袅袅、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2)摘录下面这段话,注意抄写格式。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气魄
↓
生命的意味
爱花、失望、乏味
看花、惊喜
盼花、心动、惊奇
赞花、震撼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舍才有得。在这节课上,我舍掉了那些烦琐的分析,舍掉了一段一段地讲解。孩子们得到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得到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得到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在课的尾声升华思想的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对勇气的认识简直成了至理名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知识在同升同长,或许感觉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既实实在在又让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得以体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得”。
不过,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在像处理好“小花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些关键句时,对文本的研读没能独具匠心,对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勇气教学设计15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其深刻意思,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在学生心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以研读小花这一形象为教学主线,通过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生命意味的独特感悟:坚强不屈、无所畏惧的气魄。然后,推物及人,懂得当遇到生活中的冷风冷雨也要有小花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花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打开书第20课,细心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阅读提示语,这提示语中可藏着不少秘密,它会提示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所以不能忽略。
2、自由读课文。提两个温馨提示:①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读完结合提示语,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自读情况:有不会读的字词吗?
(1)(课件出示字词): 乏味 泛滥
满满一层 壮观 改天换地 傲然挺立 拔地而起 气魄
失望 遗憾 惊奇 怦然一震
A:指名分别读,读出变化来。B:跟读
C:发现后两组词语的特点(写花,写心情),这两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看到,感到。)(课文主要内容)
D:联系这些词语说说作者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过渡:作者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些变化全因谁引起?小小的花。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 自主研读。
过渡:小小的花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请大家将目光锁定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看到哪几个花的画面?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 反馈交流:
语段一:
(课件出示):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说: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画面?(板书:藏)你看(感受)到了什么?(花多、密、辽阔、藏着一股劲···)
(2)、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读告诉大家;你猜作者那时的心情怎样,读出来。
过渡:作者还看到哪个画面?
语段二: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神气十足。
(课件出示):
(1)说:刚才那幅画花还是藏着,那这幅画花已冒。(板书:冒)
A、冒出了哪些花?(有···有···) 冒出了几朵,十几朵?(全、千万朵)
(2)读:A、个别指导朗读:你就是千万朵中白的(红的、黄的、纯洁的、娇小的······)那一朵,你来冒(读完先站着)(随机评价:冒得很努力、······)
B、集体指导朗读:才冒这么几朵,作者怎么能说看到一片花的原野呢?不想躲在草下边的一起都冒出来。(随机评价:这才是花的原野。)
(3)感受改天换地:看看这大片大片的花一下子全冒出来,此时的草地还绿色泛滥,绿色连着绿色吗?有了你们,草地变成怎样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板书:改天换地)
3、过渡:四月的维也纳还是冷风冷雨,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样子, 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
四、移情说话、升华情感
1、创设语境说话:小花们,你就不怕冷风吹折你的枝干吗?不怕冷雨打掉你的花瓣吗?在温暖的阳光下开放不是更舒服吗?你不怕在冷风冷雨中无人欣赏吗?
2、(随机评价:你是朵勇敢的小花,坚强的小花,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3、你们的气魄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课件出示):
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齐读。
(2)、师问生答,读。
五、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1、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就好比这一朵朵小花,我们也会遇到生活中的冷风冷雨,那时你会怎么做呢?
2、不用回答,带着思考:(课件出示):读读本单元的前面3篇课文,想想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冷风冷雨,写写你对生命的理解。
3、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课件出示):愿人人都是一朵傲然挺立的小花!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