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A、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B、理清文章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苏轼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这句诗本是写从不同的角度看山会有不同的形状,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哪个同学能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从不同的视角看事物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学生回答
教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分析课文。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
A、确立科学思路,树立创新意识
B、理清文章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屏幕显示课文开头的四个图案
教师:请同学们从四个图案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答案各不相同。
教师:通过这道理,我们可以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下面请同学亮度第三段,并想一想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论点?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后明确:“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什么思维?
回答,教师点拨后明确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后明确:两个要素:A、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素材;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作者的观点怎样?你的观点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A、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B、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关注极其普通,甚至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一闪念的想法”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全文分三部分。
一.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二.分析问题:A、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B、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三.解决问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四.探究练习
教师在大屏幕分别展示三道题,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一个圆,假如你是下面这些人,他会把它想象成什么?
A、天文学家B、数学家C、艺术家D、乞丐
有一个100ml的药水,但到盖子的地方还有几毫升却不知,要怎样做才能知道有多少毫升?
司马光年少时,与一群儿童一起玩球,球掉进里一个树洞中,洞很深。大家束手无策,司马光灵机一动,叫儿童们端水来,一盆一盆端来,水流进洞中,球终于浮出来。
(1)如果洞底是沙地,灌水法行不行?
(2)如果洞底恰好和别人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办法是什么?
当你在前进的路上遇到困难,不要丧气,换一个角度,你会看到另一个答案——成功在不远处微笑。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因为有另一个答案,等你发现它时,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由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 ……此处隐藏18204个字……矢”“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3.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4.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
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
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
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最后一段3点。)
五、结语: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
2.以《关于“○”的断想》为题,写一小论文。(200字左右)。
[补充]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15一、 导入: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一道题目:1+1=?(板书)
学生发言交流,并分析说明
同学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那么,从这个小练习中,你们有何启发?
讨论明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
(板书:答案纷呈 多元思维)
那么,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揭开其中之谜。(板书课题、作者)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从求答案到谈启示,引出课题轻松自然。简简单单的一个公式,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阅读课文的兴趣。——转弦拨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文学习研讨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并自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3、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研讨交流(注意让学生读与思密切结合)
归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家要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来解读文章。比如:解答第一个问题要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尾的例子;解答第二个问题要抓住第六段的首尾两句;解答第三个问题要抓住第十二段的第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首的例子。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设计三个问题,提挈全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不慢待阅读结果,更注重阅读过程以及方法的指导。——轻拢慢撚抹复挑,嘈嘈切切错杂弹。]
三、问题探讨(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最好举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
[第三环节:探究问题。这个问题源于文本,见“探究·练习”。教者顺手拈来,却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间关莺语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延伸训练:
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
1.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
学生写作交流
教师赞叹归结。 板书:放飞想像 勇于创新
[第四环节:延伸训练。此题设计得好,融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于一体,相当新颖。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五、教与学的反思。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归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吧!(掌声热烈)
[第五环节:学后反思。看似节外生枝,体现全新理念。——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六、巩固拓展
请同学们收集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故事,并准备举办一场故事会。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最平常的结局,却酝酿着语文与科学的又一次融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