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5-09-12 16:05:06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俺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身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俺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同学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示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俺。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呵斥——大声呵斥”?

五、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俺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教师导语: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 ……此处隐藏2182个字……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6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诵读名言: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