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1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位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名师形象。
于永正: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
孙双金: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王崧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赵景瑞:语文为何又被称为母语呢?为何是基础的基石出、发展的基础呢?根本原因是语文的用途太广泛了,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来生活的一部分。
闫学:语文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春亚: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盛新凤: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这样的语文课,可谓“过瘾”也!
周益民: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的梦而存在的。在这儿,荷花会与“我"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多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多少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让人产生奇思妙想。
品读着文中的一词一句,仿佛听到了大师们的亲切话语,看到了他们不平凡的成长足迹。
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2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一直有着这样的苦恼与困惑。面对一篇又一篇课文,从识字写字到遣词造句。从概括课文内容到总结段落大意。从句段分析到体悟思想感情,还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的渗透等。这方方面面,常常搞得我们无从下手。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而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而这本外表朴实无华,实则内涵丰富,极具价值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如果拨云见日般的给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是语文学科如数学学科一样有了一条清晰的明线。阅读了此书,真的有种茅塞顿开,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对我来说,首先最大的收获是更正、更新了我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材中的课文即为教学内容,这还有错吗?阅读了这本书,我的答案是错,并且是大错特错。我们一直在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以为这是重点,那是难点的在“教课文”,而并非“教语文”。一篇课文学完,学生收获的往往是课文的情节内容,语文能力却难有长进。而这也并非我们的错。就拿我们的方向标《语文课程标准》来说,仅仅是明确了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并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只能凭我们教师个性化的解读了。现在我明白了:“教什么”比“怎样教”更为重要。这本书以结构化的形式梳理了小学语文汉语、阅读、写话、习作四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尤其是分年级的表述清晰明了,让我们不再摸着石头过河,哪些是这个年级的学生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一目了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盲目地过度拔高。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有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有了它作为我们课堂的方向指南,相信语文课堂就不会跑偏,不会上成历史课,品德课,科学课,而是基于语文能力提高的真真正正的语文课。
其次写话、习作教学,对于我来说可谓一头雾水。往往是搜寻几篇例文给学生读一读,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学生写不长,写不具体就抱怨学生看书看得少,词语匮乏,领悟运用能力低下。这本书真的应该像字典、词典一样成为我们的工具书。书中从一年级的写一句话到二年级的写几句话,再到三年级的写段,四五六年级的写篇,都有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就拿一年级的写一句话这一教学内容来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教会学生从观察简单的图画到观察周围的事物运用不同的句式写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并要正确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运用课文中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如: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谁是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明确了教学内容,那我们平时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写话训练,相信学生一定是受益无穷的。再看三年级的习作,重点是训练写段,运用承接、并列、因果等方式写一段话,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一百字的习作。而并非如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分段表述,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习作。正是由于我们过度的拔高学生而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有畏难情绪。而看四年级的习作教学内容不难发现,主要是训练学生完整具体的记述一件事情,具体、有条理地描写一样事物、一处景物、一个人物。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二百字的习作。单从字数上来说,我们就提高了一倍,往往要求学生写四百字以上的习作,且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这样一味的拔高,学生怎会不怕写作文呢?
再则,书中的哪个年级该教会学生写哪类习作,掌握哪些方法,除了有明确的要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其核心内容有具体的教学内容解说,评价指标,详实的指导建议,极具实用性,操作性。
如书中列举的第二学段写一个人的指导建议是这样安排的:
一、看人说事。出示:孙悟空。事例:大闹天宫。人物特点:神通广大。使学生初步明白人物特点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的。
二、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合适的事例。出示:关爱学生的李老师后面列出四个事例,辨析哪件事与关爱学生有关。
三、出事病文《小书迷》找出与人物特点无关的事例。随后出示第一轮经过删改的作文再提意见,发现看书的过程没写具体。
四、播放同学在阅览室看书的视频。指导把事例写具体,从而表现人物特点。这样一步一步地实施下去,还愁学生不会写作文吗?
这本书似乎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领略到了编者的一些思想、理念,对于其内化与实践,真得需要反复地品味,践行,不断地反思,总结。现在,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读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3 ……此处隐藏14713个字……,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14已经很久没有耐着性子,将一本厚厚的书慢慢读完的经历了。如今利用假期,断断续续地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拜读完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书,指出讲究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而又渴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语文教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李老师认为,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
正是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开始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探索,在经历了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教学操作体系。即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我最感兴趣的是情境教学对过程的优化,它分别体现在组成语文教学的三大因子识字、阅读、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是独体字形象化;可以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可以凭借情境丰富词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可以利用汉字音同、形近的特点,高年级进行阅读前的'归类识字。在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优化,是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细读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精读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作文教学方面,李老师是采取下列步骤优化其过程的:
1)观察情境,提供源泉;
2)进入情境,激发动机;
3)拓宽情境,打开思路;
4)范文引路,教给方法;
提早起步,螺旋上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正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吗?枯燥,直白的讲解不是语文,含情、入境才是语文,这种理念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和利用。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给了我大量直观感性的帮助,书中的例子均出自小学语文教材,李老师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完成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散文、诗歌、童话的教学,以及作文教学。那精巧的构思,新颖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辛勤耕耘在教坛的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之深。
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15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它不仅关乎教学效果的优劣,而且也影响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课堂教学语言要求语音音量适中、语速快慢适度、节奏抑扬顿挫、语流流畅自然、表意准确生动、浅白通俗易懂、形象具体生动、声音清晰悦耳和富有启迪性。这些看似朴素、基础的要求背后实际隐藏着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口中所讲虽然未必是心中所思,但终究逃离不了主体主观思维的控制。教师外显出的课堂教学语言与其内在的思维品质、文化修养、人格特征以及心理状态都是紧密相关的。语言的成长就是精神的成长,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内在修养,才能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语言。
对于优秀的老师来说,他或她本身就是所教学科,这其中当然包括教师的语言,这一点在很多卓越的老师身上都有体现。比如诗化语文的践行者周益民老师。
基于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周益民老师开启了他的语文学习诗意之旅。值得注意的是,周老师的“诗化语文”不是使语文教学诗歌化,也不是说教师的语言像诗歌一样美,而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
周老师在“给心灵寻找一块栖息地——《小王子》(节选)班级读书会”上,立足纯洁静好的缪斯心性,结合自身深厚的儿童文学修养,带领学生围绕节选部分的核心词语“驯养”展开了一场贴近学生心灵、引发灵魂共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周老师与学生就“小王子说的驯养与我们原先认识中的驯养意思一样吗”、“驯养容易吗”、“在驯养中,到底是狐狸改变了小王子,还是小王子改变了狐狸”三个贴合学生学习需要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索,让学生在对重点文段的反复阅读中明了:驯养其实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爱,驯养需要仪式、沟通、爱、耐心、深刻了解对方和承受痛苦,驯养是双向的,小王子和狐狸相互驯养了对方。在此基础之上,周老师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世上真的有小王子和狐狸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周老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通过阅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等几句古诗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音乐、人与事业等都可以相互驯养,这中间体现的是相互的.需要和爱,双方都能收获来自驯养的幸福。教学的最后,周老师鼓励学生从小王子与狐狸中任选一个角色,想想他们的内心,写几句话,然后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核心词语“驯养”的意义有更深刻地把握。
周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体现出的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独到的文本选择上,更体现在他以孩子的天性为基石,通过提出富有引导性、启发性、趣味性、教育性的问题探究文本背后隐藏的人性哲理。这些外显为问题的课堂教学语言,无不体现了周老师准确的主旨把握、灵活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教师唯有做到以内养外、内外兼修,才能气质如兰、口吐珠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