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换牙了》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9 09:29:05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换牙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经历统计过程,初步感知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课时1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照相的游戏

(教师有目的的找几个掉了牙的同学到前面来,让大家给他们照相。)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他们掉牙了。

生:我也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设计意图:掉牙、换牙是发生在每个小学生身上的事情,一年级学生正值换牙期,通过“照相”的游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汇报

生1:可以用举手的办法。例如:老师说换3颗牙的举手,那么换3颗牙的同学就举手,我们数一下就知道换三颗牙的有几人了。

生2:可以用排队的方法。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生3:记名字的办法……

2、收集数据: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都很好,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每人一个小贴画(小标志),你掉了几颗牙,就把贴画贴在黑板上几的下面。

(设计意图:第一次学习统计,如果分组去统计数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数一数,掉了几颗牙的有多少人,记在下面,并填在统计表中。

4、认识象形统计图:根据整理的数据用自己喜欢的标志画象形统计图。

5展示学生的统计图:

6、引出课题: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数一数、涂一涂、填一填,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统计)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师:看了小朋友们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师小结:通过统计小朋友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参加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问题的全过程,完整地体验统计的过程。)

小朋友,你知道吗?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好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你的牙齿更整洁、更漂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换牙期间的卫生常识)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爱吃的水果(苹果、香蕉、桔子、梨)。

(1)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最喜欢吃哪种水果。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记录下来并填好统计图和统计表。

(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经验交流,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一些常识,体会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受,并能与大家分享由此带来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2、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

3、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常识。

2、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认识到牙齿健康对身体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我换牙了》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主题。这一主题主要是借儿童换牙期,对他们进行换牙、护牙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有67名学生,基本处于换牙期,对于换牙和牙齿保健常识多数学生还不清楚,只有少数学生从父母那里有一些了解,而对于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刷牙,其相关知识知道得并不多,有的甚至从来也不刷牙。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借助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看、讲、听及实际操作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自带牙刷。

2、教学器材:牙具模型;牙齿卫生宣传资料。

3、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喜欢)那笑一个给你的.小伙伴看看。

同学们相互笑。

2、指名(已经开始换牙的学生)到教室前面面向全体学生笑。

师:哇,同学们笑得太开心了,你们发现刚才这些同学在笑时他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吗?(指名回答)

板书课题:我换牙了

3、哪些小朋友正在换牙?举手说说你都换了几颗牙了?

4、师小结:换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当人长到5、6岁的时候就开始换牙了,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标志着我们渐渐长大了。所以换牙是令人高兴的事。

二、讨论,经验交流。

1、你能说说自己在换牙的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吗?(同桌先互相说,再指名说,说出自己换牙的感受。)

2、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那接下来我们一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芳芳和奶奶的换牙故事)。

(1)师:看了芳芳和奶奶的换牙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为什么奶奶的牙掉了长不出来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医生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

(2)师:听了医生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知 ……此处隐藏7005个字……拔掉了乳牙。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把从家长那获得的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作了介绍,开发了课程资源,突出了教学重点。]

活动二、练习正确刷牙

(一) 欣赏儿歌

1、老师:是不是注意了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就能长出健康的牙齿了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歌,听过后我们再来研究。

(欣赏儿歌《刷牙歌》)

2、老师:歌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刷牙是为了什么?

3、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刷牙能保持口腔洁净、牙齿清洁了才不会生病,没有牙病是牙齿健康的重要标志。

[根据一年级学生生理特征,课间听歌曲可以调节他们逐渐疲倦的神经,再次把精力、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也引出下面与刷牙相关的内容。]

(二)实践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并学习刷牙方法

(1)师:你每天刷几次牙?什么时候刷?每次时间大概有多长?怎样刷?谁来表演一下。(利用牙模做示范)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2)教师根据学生演示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边教儿歌,边利用牙模做示范。)

(儿歌:小小牙刷手中拿,早晚刷牙要记牢。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每次刷牙3分钟,牙齿干净我漂亮。)

(学生手拿牙刷和老师边说儿歌,边模拟表演刷牙的动作。)

(3)同座的小朋友互相教刷牙的方法。(不用牙膏,用牙刷蘸点水轻轻的真刷。)

[这个过程中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看、学、做、评初步学习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琅琅上口的儿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实践

(1)同位学生准备好脸盆,挤好牙膏,边刷边互相纠正动作。教师放《刷牙歌》约3分钟,让学生体会刷牙的时间长度。

(2)教师巡视记录发现的问题。

[这个环节中同位学生一起刷牙,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会感到新奇,所以场面不好控制,用一首歌来提醒,同时感受3分钟有多长。]

3、解决活动中生发的问题

(1)老师:你在刚才的活动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2)教师边拿起学生带的用具边说发现的几个问题。

(如:A、牙刷过大、刷毛太硬。B、使用成人的牙膏。C、有人吃有香味的牙膏……)

活动三、课后延伸

1、在家长的监督下填写P47的记录表。(活动要求比教材上的提高一些,增加刷牙方法正确、刷牙时间3分钟的要求。)

2、问问父母,除了正确刷牙,还应该怎样保护牙齿?调查身边有牙疼的经历的人,了解牙疼的感受和他们对你的忠告。

[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通过记录表的填写,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调查活动,为第二课时准备资料。]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相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相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二)、学习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认识相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开发性学习包:

自己统计一下作业本中的优良中有几个。

优:( )个 良:( )个 中:( )个

3、拓展性学习包:

新闻资料中出现的其他的统计方法,如:画正字统计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收集数据是本单元的重点,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文字、符号)简单的收集数据,把第二课时中的填写统计表、图统计图一起放到第一课时中,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中关于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进行统计在本单元中加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中的足球课程,学生颠球的情况用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整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体验式活动:统计一下自己作业本中的优良中有几个,在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案例:

我换牙了----统计教学片断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数一数,记录下来。

师:这个办法不错,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1、2、3、4、,数错了,再数一遍,又错了。看来这个方法不适合人多。人太多的时候怎样才能快速又准确的'知道换牙的情况呢?

2、学生小组内再互讨论一下。

学生:画对号、画圆圈、画竖线,画三角、摆小棒。(也就是做个记号,我们先确定统计的项目,选自己喜欢的方法先进行小组统计,再进行全班统计)。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每人统计本小组换2、3、4颗牙的有多少人。在练习本上进行统计。 交流: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像这样整理的方法叫做统计。(板书:统计)

还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叫做统计表。

用涂色的方法进行统计叫做统计图。

经过这样的统计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换了2颗牙,有多少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换了4颗牙......

看了同学的整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通过统计你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里还会用到统计的知识呢?

统计一下咱们班同学助人为为乐的事、帮妈妈洗脚的次数、作业本上的优良中差等级各有几个、我们学校足球社团同学的颠球个数统计。

课后拓展:同学们每组选定一个内容进行统计,并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

注:在本节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运用学到的知识统计一下我们班帮妈妈洗脚的次数、统计足球课堂中学生颠球的个数,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用到。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