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5-09-15 18:17:08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诗人()

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 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坚韧,有力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山中云深处药仙)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 ……此处隐藏4277个字……情景,准确说出诗中包含的三问三答。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古诗,请大家读题目《寻隐者不遇》。

2、声音真响亮,来,看着翟老师在黑板上写写这个题目,边看边想,从诗歌的题目里你能读到什么?你又读不到什么?

师板书题目。

3、哪个孩子来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能读到什么,怎么写?

读到的:访的意思就是拜访,诗人去拜访隐者,结果是没有遇到。

读不到的:隐者是谁、名字、寻者是谁、为什么没有相见隐者。

4、你想知道他不遇的原因是不是这样?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带着问题去学等一下你会学的更明白,那么学的时候能不能把你心中的疑问都解答了。

二、读诗悟情:

过渡:好,下面我们来进行学习的第一步。想把这首诗学好、学懂,首先我们要把它的字音给读准。好,跟着翟老师说,读准字音。

(教师板书:读准字音)

1、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读,个别生读全诗。

个别学生读的过程中对生字正音。

2、同学们会听了,说明在读的时候也能够读准读好了,咱们就这样一起来齐读一遍,徐老师走近你们听一听。我看到有的同学呢,他已经把该注意的音都标出来了。

生齐读。

3、第二步,我们还要继续再读一读,这一次,读什么呢?古诗古诗,就要读——(板书:读出节奏)

指导:

这是几言的古诗?

用笔画一下间隔符、节奏符,看看应该怎样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生边自读,边画间隔符、节奏符。

指名读全诗,评价。

师范读全诗,学生用古人读诗的方式来读。

师:如果你认为用摇头晃脑加上手势能有助于你读得更好的话,你可以自由发挥。

生齐读。

4、同学们,读出了节奏,不等于把诗读懂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接着还要再来学一学、读一读,读什么呢?我们要读懂诗意。这首诗写什么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能读出感情来呢?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读了好几回,现在有机会你再读,读完之后,如果你觉得意思掌握的差不多了,跟你旁边的同学讲一讲。好,现在开始。

生自读,同桌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重点理解个别关键词。

5、我们刚才初步读了一下这首诗,大概的意思了解了,那么,他这个意思是怎么样——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呢?想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是什么样的形式?(对话的形式)

从哪里看出了问?哪里看出了答?

6、他是通过问答这种形式把拜访不遇的经过写下来的。孩子们,我告诉你,里面呢,贾岛写了三问,童子分别答了三答,你能不能找出来?来,互相小组之间谈一谈,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贾岛隐藏了那么深的三问三答就找出来了。看来呀,贾岛写这首诗还挺有意思的,我们就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读一读。

7、贾岛就是这样,只用了一个问题,,但是他把其他答案都写下来,让我们自己去揣摩。贾岛真不愧是一个推敲诗人呀。好,我们学完了这个诗意。翟老师在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我发现原来像贾岛这样访而不遇的经历很多诗人都有,你看,李白、邱为、皎然、岑参,你看看这么多不遇的诗,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8、同学太棒了,想到了那么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问题让你留在心中。等一等,等一等,我们来看看,读清了诗意原来还要看看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写下来?看来这不遇大有考究呀。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这一次,我们要读出诗情。探究一下什么样的感情使得那么多的诗人都把他们的不遇写了下来。(师板书:读会诗情)

同学们,我这个“会”是指“学会”?这个“会”是体会,这个会是意会,有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们要会一会,体会体会,意会意会。那么回到这首诗,我们还是拿贾岛的诗看一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遇的诗流传了下来,再来读一读,再来想一想。好,请你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读全诗。

9、我看到只有一个男孩子举手,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这样吧,翟老师来帮一下你们。在这三问三答里面,始终有一个人没有出现在对话中,他是谁?(隐者)

可是这首诗里又处处提到,从题目上看,他是去——寻找隐者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什么?(隐者)

问隐者,言师采药去,师指何人?(隐者)

只在此山中的是谁?(隐者)

最后云深不知处的又是谁?(隐者)

师:孩子们,想要体会这首诗里面的情感意会它,非得要把这个隐得那么深的隐者找出来,才能够体会。到底这个隐者为什么要居住在那儿隐得那么深,贾岛访而不遇呢?在唐朝啊,隐逸之风非常地浓厚,有很多人都跑到山里去隐居了。我们很熟悉的诗仙李白,也曾经作为隐居中的一员。(课件出示《山中问答》)

有一天,李白在山中接待了一个访客,这个访客就是来访隐居的李白的,于是,李白跟他展开了一场山中问答。在这个山中问答中,他把自己的情感,自己隐居的心情,隐居的原因都写了下来,同学们,请你们去发现,按刚才那样学,把字音、把节奏、把诗意粗略地弄懂,去找找,去看看,开始。

师:悠闲自在地在隐居,多美的生活呀,回过来看看我们访贾岛的这个隐者,这时候你能不能揣摩一下这位隐者,他也许就像刚才的李白一样,他在这里山上生活,心里也是——非常悠闲。你呢?

他很开心,很悠闲,因此他隐居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隐者之情。寻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访这位山中隐士呢?来,看看这个字(师指着寻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而去——

师:对,他觉得这样无忧无虑地去采访一位悠闲的诗人。好,他访但是却不遇,不遇的心情又如何?来,读读这首诗,不遇的心情又如何?

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他访而不遇的心情是如何的?如果你去好朋友家里,但是他不在,你心情会怎样?

于是他在一首诗里,是这样把他的心情记录下来的(师边说边板书)“一川风景好,恨不有吾庐”

师:你明白他在表白什么样的心情吗?

他羡慕,羡慕得,恨不得住在那里,有吾庐就好了,有个草棚就好了,他住在那里。请原谅徐老师刚才很激动,这个字写得不太好。贾岛也是那么激动,看到了这里的风景,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激动?来,大声地把情感读出来

生边写边吟诵。

师:贾岛写了这首诗,是不是丢在那里不管了?请坐。他会怎么样?我们前面说过他写了一首诗要反复地——吟诵。

同学们,吟诵声中我们的推敲可以延伸到课外,今天留作业给大家就是再推敲贾岛的诗。好不好?

三、小结全文,下课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会诗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