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聪、话”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初步感受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愿意参加植树、认养树木等活动。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和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看,有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今天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呢!(课件:两只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你们了解小松鼠吗?谁来说一说?
出示课题:松鼠与松果齐读课题。
[欢快的音乐,鲜明的画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唤醒对松鼠的认知积累,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讲故事。
2、喜欢这两只小松鼠吗?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自己认真地读读课文。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举手或等会儿提出来。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
cōngmínghuópohūránzhǎyǒnjing
聪明活泼忽然眨眼睛
rúguǒzǒngyǒuyǐhòuzhǔyì
如果总有以后主意
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开火车”读词语。(去掉拼音)
5、读句子:
(出示)(1)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
(2)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3)松树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以后,这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的。
四、学习课文
1、(课件: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
2、谁来读第一段,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你从哪儿体会到了小松鼠的高兴了?这样评价他的朗读,好吗?
3、评议、朗读。
重点: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啊,真香,真可口,真高兴!自己试试吧!
指名朗读,感受。
在生活中,小朋友们也一定遇到过这么开心的事情吧!能像小松鼠一样地说说吗?
交流。(可以用上“那么……那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如“真”、“特别”、“很”……)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观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后”、“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范写。(师边范写边讲解要点,强调“以”的末笔是点;“后”的第一、二两笔是平撇和竖撇,竖撇要竖起来;“更”最后两笔交叉的位置。)
3、仿写、比较。
写完一个字,把这个字与范字比 ……此处隐藏26102个字……了。
比一比:制成的圆锥的底面积与截取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制成的
圆锥的高与截取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师:也就是说制成的圆锥与截取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估计一下,制成的圆锥的体
积与截取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1/2、1/3,圆锥比圆柱体积小……)
师:同学们的估计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从把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圆锥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别具匠心。目
的有二:一是把新知(圆锥)与旧知(圆柱)联系起来,为探索活动定向;二是凸现
等底等高现象,为圆锥体积学习先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l、出示圆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锥的体积)。
根据以前的知识要求出这个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办法?(把圆锥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容器中,看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上升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圆锥的体积)(把圆锥看成一个容器,倒入水,再把水倒人量杯中,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找一种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圆锥与以前学过的某种立体图形的体积之间的联系来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评析:教师在这儿强化体和概念很有必要,避免了把教学活动在单纯指导体积公式上面。“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开放问题,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更强化了体积意义的认识,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2、讨论:(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立体图形?拿哪种立体图形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更合适?为什么?(因为圆锥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是曲面,圆柱也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也是曲面,用圆柱帮助研究圆锥更方便。)
(2)出示4个圆柱、1个圆锥。
师:这里有4个圆柱,选哪一个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呢?演示比较: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底又不等高。(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研究更便于发现规律。)
(3)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以及一小袋大米,想一想,利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吗?
圆柱、圆锥学具都是容器,通过研究容积的实验来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
[评析:教师没有把教学活动简单推向具体的实验操作上面,而在前面组织了两个层次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索策略的合理性。教师组织对“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的辨析,更使概念准确、严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3、动手实验:二人一组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4、汇报操作过程:往空圆锥里装满米然后倒人空圆柱里倒了三次正好倒满。
发现了什么?(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学生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问:圆柱体积还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V锥=1/3V柱
[评析:让学生放手操作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这也就是当前流行的“做教学”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具、学具日趋高档化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进行剪一剪、拼一排、移一移、倒一倒等操作活动效果明显,值得提倡。]
练习:根据已知圆柱(或圆锥)的体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或圆柱)的体积。
师:根据已知圆柱的体积,乘以1/3就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如果圆柱的体积不是直接已知的,你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也就是可以利用圆柱体积公式“V柱=S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锥=1/3Sh”。
5、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师:要求圆锥体积可以用V =1/3Sh,你会求吗?(学生尝试,师巡视)
汇报: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19×l2”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1/3”。
三、巩固应用
l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底面积不是直接已知,还会求圆锥的体积吗?
求下列圆锥的体积:(板演订正)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21厘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6分米。
底面周长是18、34分米、高2分米。
2、填空:
(1)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87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若圆锥的体积是34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如果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是圆锥体积的()。
(3)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多18立方米,圆柱体积是〔 〕,圆锥体积是()。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4)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通过动手实验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并由此推导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来动脑筋:
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生讲师课件演示)
(1)把圆锥的高(或底面积)扩大3倍,使圆锥的体积扩大3倍,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2)把圆柱的高(或底面积)缩小3倍,使圆柱的体积缩小3倍,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逐步得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练习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该避免不切合学生实际的盲目拔高现象。在本课结尾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动态展示底面积和高变化的情况,变想象为直观,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兴趣盎然,留下精彩回味。]
四、作业
[总评:本课力图摒弃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采用了以生活实际为中心,师生互动“做数学”的新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从发现问题到确定研究方法,从选择实验材料到推出计算公式都由学生参与得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从创设情境、穿针引线到启发引导、查漏补缺,不失时机地把教学活动一波一波地推向高潮。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既抓住了知识的整体落实、更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放过细微环节的科学处理,是一节基础扎实、效果良好、具有新意的好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