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13:53:05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实用】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实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一、收集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

1)学生读文时遇到的问题。李四光、地质学家、孤零零、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恐怕、陨石、砸、卧、突兀、甚至、遥运、考察、冰川、长江流域、遗迹、震惊。

2)学生读文时产生的问题。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

2.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3.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可以推动大石头旅行呢?

4.李四光还有其它研究成果吗?

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怎样藏才可以让小伙伴找不到你呢?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也经常玩这个游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检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四、巩固练习

1.齐读课文。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先读帖,再摹写,最后临贴。)

五、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后,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

2、巩固本课生字,并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从“奇怪”入手

1.同学们你们喜欢石头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石头。

2.你们见过“奇怪”的大石头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请大家通过读课题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大石头?我没有听清,再来一遍?(这样反复引导学生读出对题目的理解)。

二、围绕“奇怪”做文章

1.课文围绕着大石头讲了哪些奇怪之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汇报,(教师用简笔画画一个大石头,)教师在石头周围用词语概括。“巨大的,突兀的,孤零零的,时间久的,能把人遮得严严实实的”

3.练习用上这些词语或其中的.一部分来描述这块石头。

例:这是一块巨大的,突兀的,孤零零的,时间久的,能把人遮得严严实实的大石头。

三、感受李四光的好问精神

1.面对这样一块石头,你会想些什么呢?李四光又问了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到7自然段,读完后同桌互相演一演。

2.师生交流,出示李四光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后讨论。

3.教师小结,并板书:“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

4.李四光从老师哪弄清问题了吗?既然老师都不知道,我看就算了吧!(激将学生)

5.请大家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看看李四光又去问谁了?问题问明白了吗?

6.既然爸爸都不知道,我年就算了吧!不要再追究下去了。(再一次激将学生)从而引出李四光具有“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

四、解开巨石之谜,体会人物品质

1.请大家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找一找李四光是怎样把这个迷团解开的。

2.在学生概述的情况下,教师出示句子并指导朗读。

直到他长大后到了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相机出示课件,解释冰川之迷。

教师小结:疑团终于解开了,正是因为李四光研究出了这块石头的来历,从而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3.那么李四光还做出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请学生打开书,读课后资料袋的知识。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以“大石头旅行记”为题编一个小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爸爸听。

2.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写:卧、藏、旅、秦。

体会大石头怪在哪里,领会李四光提出的问题联系紧密,步步加深的。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李四光提出的问题联系紧密,步步加深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

1、同学们已经读过《奇怪的大石头》,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谁?(板书:李四光)你对李四光有哪些了解?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捉迷藏》。听了这个故事,你对李四光在小溪边研究石头的认真劲给他一个好词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目不转睛)

2、我们今天来读读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你们都很想读课文,赶紧读读吧。(学生各自读课文)

二、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1、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板书:怪疑问探究结论)

2、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课文的第一至八段。

三、重点研究“怪”和“疑问”

1、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石头的怪?(板书:独立、庞大、时间久、大人也说不清)

2、正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开始是如何思考的?

3、后来,李四光先请教谁?再请教谁?他们之间是怎样回答的?(采用不同的方式读课文)

4、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觉得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真会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步步加深;执著的追求)

5、我们也来看着这块大石头,学着李四光问问看?(看课件上的大石头)

6、李四光在解决石头“怪”的时候,请教了老师和父亲,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了解决了疑问,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研究。

7、齐读课文 ……此处隐藏15899个字……

4、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四、学写八个生字

出示:悄、闪、坑、卧、推、旅、纪、遗。

1、给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悄、坑、旅、纪(左窄右宽)、卧(左右相等)。

半包围结构:闪、遗。

左中右结构:推。

2、指导书写:

“卧”的笔顺;左“臣”,右“卜”,第三笔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书写词语。

【板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

问老师

问爸爸勤于思考不断探求

学习

考察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2、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有重点地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各种小石子)

师:石头是咱们生活中常遇到的石头,就像这些可爱的小石头,有时忍不住,就会随手捡回来,那么你有捡过石头吗?你捡来的石头什么样的?

师:这么漂亮的小石头的确让人喜爱。可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孤零零地卧在草丛中,也引起了一位小朋友的注意。(出示,大石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起写课题:奇怪的大石头。

二、 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此时读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联系学生所说,重点讲解:

⑴李时珍的有关生平,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袋。

⑵有关名词做出解释: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

⑶对课文大意有关介绍:

师: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三、字词检查

⑴读:分段指读课文、同学互读课文

⑵写:重点指导:藏、卧、旅、秦

第二课时:

一、“奇怪”

师:上节课,咱们知道了,儿时的李四光对一块突兀的大石头发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竟然在他留学之后仍是念念不忘,只为了寻找它的来历。那么,这到底是块怎样的石头呢,让我们再一起去读读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也来寻找一下答案。石头奇怪在哪?

1怪——独个儿:“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2怪——体积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3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了”

4怪——来自何方:问老师、问爸爸。没有答案。

(生选择课文内容讲,师适当概括并板书)边读书边感悟

二、“解迷”

师:这真是一块奇怪的石头,谁也不知道,它来自何方,难道真的是天上的陨石落下来吗?还是哪个大力士将它搬到这儿来的?答案李四光的老师知道吗?从哪看出来?

1、 练读:“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不肯定的语气),适当地进行对话练习。

2、 老师没能给李四光一个满意的答案,接下来他又去——(生接:问爸爸)得到的答案又是不知道。

3、 尽管这样。好奇的李四光却没有放弃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读完后,你最想说什么?

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刨根问底,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从哪可以看出李四光的这些品质:(学生边说边出示句子,并点明重点词)

⑴关于这石头为什么会在这,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⑵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⑶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⑷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总结:想不到,当李四光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全世界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这竟跟他小时候的疑问有着不可缺的关系。正是因为小时候的他善于提问,更是因为长大后的他,仍是对着未解之谜有着执著地追求。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直李四光的好奇,认真,勤劳。读全篇课文。

三、“延伸”

1、师:正因为有了李四光爷爷有着遇到问题认真思考,追究到底,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吗?

2、师:是啊,我们也要向李四光爷爷学习,从小就养成问问题的习惯,善于思考,努力探究,就算现在的我们解决不了这些难题,长大后,在丰富知识后,咱们再接再厉。让我们再来欣赏两则故事,从中你又可以学到什么呢?(生自由读材料)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3、你的感言请你跟学习小组的人讨论一下。

4、你还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总结:小时候的一个小想法,也许就会带来巨大的惊喜,希望咱们都能善于观察与思考,将小问号变成大学问!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实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