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10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好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棵、蹦、跳”等生字形与义的联系;注意量词词组及“又X又X”词组的积累掌握。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2.抄有第一段课文的小黑板。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有一天,小猴子跑下山来,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手拿好书,眼睛看着书,耳朵听录音。一边听,一边想: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齐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4.再次自由读课文的提问: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板书:一块玉米地一棵桃下一片瓜地往回走)
三、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人注意看课文及标点,听清停顿。(出示第一段课文)
(2)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先来到什么地方?请学生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3)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指名读第二句。
(板书:又大又多掰扛)教师用双手掰一块饼干,让学生通过动作了解“掰”字义。
请学生连起来读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
2.半扶半放学习第二段。
(1)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底下。指导学习“棵”,看挂图上的桃树,告诉学生“棵”的“木”表示这个字与树林木有关。
(2)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呢?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又大又红扔摘)看挂图上的桃子,引导读好“又大又红”。让学生通过做“扔、摘”的动作,知道它们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是提手旁。
(3)练习表演朗读第二段。
3.组织自学三-五段。
(1)小猴子后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三-五段。
(2)请同学表演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在表演朗读、评议过程中,相机板书(又大又圆扔摘一只小兔蹦蹦跳跳扔追),还要帮助学生明确:“捧、抱”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有提手旁。
四、回顾全文,表演朗读
1.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全文。
2.汇报表演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先自由读,再齐读、指名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包括认识的字)第一遍读可带拼音,第一遍读可去拼音。
1.自己描描生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描、记完后,重点讨论“着、蹦、跳”等字怎么记。“着”可联系“看”来记,“蹦、跳”可借助熟字“山、朋、桃”记字形。
2.指导写字。注意提醒学生把握整个字的总体形状,写每一笔时注意与横中线、竖中线的相互关系。要由描到仿,加强个别指导。
要注意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非:两边的`横要对称。
圆:方框不要写得太大,也不要写得太小。
蹦:笔画多,要写紧凑。
跳:不要把最后两笔“撇、点”,连成一笔。
四、词句训练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又X又X”的词组读一读。
2.联系课文,看看这几个词组分别用在什么事物后面,体会词语搭配的准确性。
3.练习用“又X又X”说词语,说句子。
五、课堂练习
1.默写本课生字。
2.写出带有木字旁的字。
3.完成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一块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一棵桃树
又大又红
扔
摘
一片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一只小兔)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在游戏中进行复习回顾。展示一系列图片,包括故事中曾出现或未出现过的事物,让学生辨别哪些图片中的事物在故事中有提及。此举旨在巩固故事的要点内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它沿着一条曲折的小路,经过了一片茂密的森林,穿过一个清澈的小溪,继续前行。它还路过了一片开满鲜花的草地,看见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与它们玩耍了一会儿。最后,它走过了一座高大的桥梁,就回到了家中。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
2、排列图片。
师:请你听完故事后,将这些图片按照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入下面的路线图中。[图片]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小猴子跳下山坡,来到了一片翠绿的稻田,然后走到了一棵盛开着粉红花朵的桃树下,接着穿过了一片蔚蓝的西瓜地,最后发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兔子。 ……此处隐藏20737个字……子在西瓜地里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图4:小猴子在回家路上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图5:小猴子没有逮着小兔,空着手回家去。
这五幅图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呢?(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自学课文
要求读懂课文,然后按照“看拼音读准音,看结构认字形,连成词句理解义,读读课文标小节”的要求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齐读生字词,开火车读,抽读。
(五)复习巩固
(1)做拍手游戏辨对错。
①“空”穴宝盖(对)
②“常”四笔,中字旁(错)
(2)齐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生字:常、追、圆。要求照老师的样子在本子上各写一个。
(2)完成课堂作业1、2题。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