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设计[推荐]](https://img.jihtu.com/upload/9413.jpg)
挑山工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挑山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挑山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默读课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岳泰山吗?课件出示泰山的图片。
2、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而作者来到泰山,让他难以忘怀的不是壮丽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冯骥才先生一起到泰山去了解挑山工。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欣赏泰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继续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白大意。
1、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和同桌讨论。
(2)在每一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会认字。
泰、杖、敞、拘、蕴。
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
重点指导朗读:“杖、敞”是翘舌音。
(2)小组讨论,你用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预设:
生1:“杖、拘”是形声字,只要知道声旁和形旁就很容记住它们。
生2:我喜欢用组词的方法记忆生字,比如:泰山、手杖、敞开、拘束、蕴含。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的读音,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三、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默读,注意默读时要做到:不动嘴,不指读。既然是默默地读,就不能动嘴出声,也不能用手指着读,这两条是默读的基本要求。
2、师:通过读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挑山工吗?(肩挑重物上山的人)
3、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泰山是一座怎样的山?谁知道?(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预设:
生1:泰山是五岳之首,很雄伟。
生2:泰山有“十八盘”,很陡。
4、在这样雄伟而陡峭的山路上,行走都很难,更别说肩挑重物往上攀登了,可想而知会更难。
5、那么在泰山上做挑山工,他们要走什么样的路线?
课件出示书上描写折尺形路线的语句: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课件播放挑山工登山时的视频。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然后设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从挑山工和游人的行走路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而挑山工的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看到这里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作者对此也产生了疑问,让我们继续看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解开这个疑问。路程长了,用的时间应该比游人多,是这样的吗?
(2)这就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走得比游人都快,这是为什么呢?用作者冯骥才的话说,这真是个不解之谜。
7、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几次相遇,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对默读不到位的作单独指导。
(2)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第三次是在五松亭。
生2:写第一次相遇时,作者对那个挑山工进行了外貌描写,突出了他又矮又黑的特点,描写也很形象。
师:对,作者紧紧抓住了那个挑山工又矮又黑的特点,看来描写人物外貌抓住典型特征很重要。
(3)山下相遇,作者和画友很快超过了那个挑山工,不知不觉来到了回马岭。读一读作者此时对那个挑山工的描写。
同时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
(4)随后作者和那个挑山工差不多同时起程,并很快把他甩在后面,直到看不到。但是却在半山的五松亭看到他正在松树下整理挑子。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师: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第三次相遇是在五松亭,作者刚要歇歇脚,猛然发现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异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生:太吃惊了,觉得不可思议。
师:书上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惊异。
师:你能不能给“惊异”换个词?
生:惊诧,惊奇,意外。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换词法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惊异”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8、师:在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中,作者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让我们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吧!
(1)课件出示对话。
我:“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挑山工:“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 ……此处隐藏28769个字……么地方?每一次都是怎样的情况?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2、讨论交流: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在山下,第二次在回马岭,第三次在五松亭。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挑山工,但结果总是发现他走到了前面。
板书: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生:①因为游人一路走走停停看风景,而挑山工却一门心思地往前走,只是偶尔才休息一下。所以才会走到游人前面。②游人是为了游山玩水,没什么目标,所以一路走走停停,而挑山工却要把货物送到山顶,这是他们的任务、目标,所以他会走到游人的前面。
(在理解了挑山工在登山中的困难后,让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比出游人与挑山工在登山时因目标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结果,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挑山工含义深邃的话语。)
3、深化中心:
(1)挑山工自己又是怎样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的呢?请同学画出挑山工解答作者疑问的话。并读一读。
(2)作者感到"这位挑山工的话语中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继续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2、交流总结:
(1)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它”指的是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体会。
1、使学生从自身角度领会挑山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向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学习。
2、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资料提供者:
挑山工教学设计15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 相遇地点 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
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
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
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
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这就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为什么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我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有关挑山工说的话,通过反复朗读,精读细品,从而悟出其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最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 “它”指的是什么?通过联系上文,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异同,从而明白作者其实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 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