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8 09:29:05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诗意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请学生说描写,赞美山水的文句。(配乐《高山流水》)

二、动心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结合注解自由大声朗读,自疏文意。

解答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方面的疑问。

1、设问:①文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②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山水的特点?③文中哪些地方写山,哪些地方写水?

2、请一位学生朗读。

学生评议,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朗读方法。

三、动情朗读再现佳境

请学生用下列句式说话:

读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

读____我仿佛听到了______

四、合作探究揣摩文法

老师提供探究角度:结构,修辞,句式,动静结合……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本文的`文法美点:

脉络清晰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详略适宜之美

视听相映之美

音韵和谐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修辞选用之美

……

五、寻点朗读尽传文情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读读,说说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 ……此处隐藏22621个字……,写出了 的模式,向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交流)

五、体情

教师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如不能理解则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启发: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品辞章

教师引入:本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学生品读,边读边圈点批注)

1、可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品味:

⑴ 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⑵ 动静结合摇曳多姿。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⑶ 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⑷ 巧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读者陶醉于奇山异水之中。

七、总结

教师引入:这篇文章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谁来说一说这节课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八、拓读

教师引入:课下如有兴趣再阅读一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看看两文有什么异同。

答谢中书

陶宏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重视朗读训练,增强文言语感。

2.体悟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感受文章意趣。

3.了解古人模山范水的写景艺术,体会语言妙处,提高欣赏品位。

4.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运用联想想象,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的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望“文”生“景”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分层朗读,合作探究,美点寻踪。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之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二、作者简介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课文赏析

(一)读出韵味,感受文言文“入乎其内”的“情趣”

1.读,要读出有我,读出问题思考。

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下来,倡导同学们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鼓励大胆提问:可明知故问,为的是提醒别人注意;也可有疑而问,为的是自己正确理解。通过自读,就字面理解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就文言词语理解方面你总结出了哪些规律与方法?就文章内容你能生发哪些思考?(如:此“书”写的是什么内容?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提出讨论,以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读,要读得忘我,读出顿挫有致。

思考:富春江的水“异”在何处?山又“奇”在何处?吴均用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水异山奇”,请你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分别传达富春江水与山的特点。

此环节每遍读要有目的,有效果,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二)读中品味,感受文言文“沉乎其中”的“意趣”

1.读,要驱遣想象,品出意象合一。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行。”如果你是导游,请发挥想象,选择描写“异水”或“奇山”中的一两句,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解说。

2.读,要含英咀华,品出文外之意。

作者看到富春江两岸高山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和意趣的语句,加以品析。

(三)读后回味,感受文言文“出乎其外”的`“理趣”

1.读,要读出思考,悟出人生理趣。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60)。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如果是你登临此山,结合马克思的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2.读,要读出回味,读出余音绕梁。

这篇山水小品文,仅用114字便生动真实地描绘出了富春江的旖旎风光,似一幅山水写意画。山水怡人,读书养气。下面看看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哪些“奇山异水”的雄姿倩影?看谁在课堂上背得又快又多?(学生诵读后进行背诵比赛)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创作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的旅游、观赏经历,写(或说)一段话,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美丽风光,或绮丽,或雄奇。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语言要优美生动。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