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20:29:09
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路难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⑴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⑵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⑶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5、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行路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行路难》教学设计2。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行路难》教学设计2》。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 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 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 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行路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问: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忧郁悲愤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 ……此处隐藏22708个字……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明确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自由读。

4、思考讨论情感基调

三、品味诗句,领悟情感

1、具体品味诗句,逐步理解情感。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追问:我们之前还在那些诗中学到了比兴的手法,请具体讲解?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通过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不认命?

学生讨论后定下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知人论诗,把握主旨

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思考: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结合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领悟诗歌主旨: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那么,在此诗中,作者仅仅是在言愁吗?

.明确: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人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愤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更是在抒发心中的愁愤不平之气。

五、能力提升

对比鉴赏,进一步感知鲍照的形象特征及其心中的情感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

1.案:放食器的小几。

2.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垂羽翼:失意丧气的样子。

3.孤且直:孤寒而又正直。

问:1、从此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2、此诗和课文中抒发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诗句具体阐述。

六、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这种乐府歌行体裁是鲍照的创新,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力。他的诗歌融合了汉魏乐府的刚健质朴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加以辞采,灌注激情,形象飞扬,极大地影响了李白杜甫。

七、拓展:

背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的不同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八、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九、布置作业

作业:以时代和人才为题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行路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