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6 09:29:07
[合集]《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合集]《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张凡、刘家新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

资料出示:

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

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

面对角膜捐献:

1、思考:

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要点:

⑴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不明白为什么捐)

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指名回答。

⑵指导朗读。(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

⑶学生说到为什么的句子:

师投影出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导有第二句理解第一句)

学生自学,找到内容,进行理解。

(答案要点: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指导朗读:

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3、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4、小结。

四、学习(4~6)自然段

过渡:当时父亲为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课,多年后,父亲又以他的言行影响了我的女儿──温迪。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4~6)自然段:重点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1、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2、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3、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填写要点】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角膜:盲童盲童父母捐献家人

()()()

晓得角膜()。(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说出文中人物“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好品质。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设计理念】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6个生字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读课文,感知语言。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此处隐藏27665个字……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6、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7、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意图:对中心的理解,明确捐献角膜的人具有的精神。]

8、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58个人,只有12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1人表示要考虑,45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

生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

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教学意图:拓展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感受到我国器官捐献的匮乏,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9、但是在我们当中也有人非常积极的捐献角膜,看,这就是她的角膜捐献证(投影捐献证正面)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看!(投影背面的捐献者情况记录)知道白雪莲是谁吗?看,白老师今天就在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白老师说吗?或者你想问问白老师什么问题吗?我想白老师定会毫无保留地解答的!

生自由问答或表示心声

[教学意图:出示白老师角膜捐献卡,使学生直观感受,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现场采访,营造师生口语交际机会,学生的好奇心、钦佩之情自然流露,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10、

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教学意图: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将主观意愿化为行动]

11、

如何来写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

[教学意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能有感情的读课文,读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读,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这一课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检查大家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二、1.师: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永生的眼睛》中“永生”你是如何理解的?那么,课文中究竟写谁的眼睛永生了?(随机板书)

2.现在是大家露一手的时候了。(分段读课文,生自评。)

3.通过读,你有感动的地方吗?说说感动的原因,并能带着感情去读吗?

(小组交流)

三、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1.对课文“我”的理解抓前三个段落去分析。(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2.第四自然段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去分析——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3.第六、七自然段可以读出父亲的心愿。

4.感悟温迪这个人物。抓住8——11段来分析。

5.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这一种爱,这一种美德。

6.小结:大家知道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吧!实际上就是一种爱。

四、听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全文。

是呀,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它是关爱奉献的精神,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命肿肺访

组勇敢骄拥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

jiāo阳、傲、花、气、上、香

zǔ挡、织、力、国、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合集]《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